家庭教育

要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邓协平家庭教育讲稿录音整理

                                          荆州天恩社工:邓巧琳

这里我们说的家庭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目的、重点和方是相一致的。不同的是家庭心理教育更多强调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尤其心理教育科学性。我这里主要讲的是怎么运用好心理学和教育学引导好孩子成人成材。

家庭教育的特性与重要性。首先来说家庭教育的早期性,早期主要是指14岁以前,尤其是指12岁、6岁之前,孩子在这个时期正是模仿大人的时候,从行为、生活习惯到道德品行,尤其在早期的阶段是高度的模仿时期。进入中学以后,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在向大人模仿。国外有心理专家做过研究,在4岁之前孩子的智商会达到50%4~8岁达到80%17岁之前智力就基本完全形成,15岁之后的之后的变化就很微小了,所以在这个年龄阶段要开发好孩子的智力智商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智力智商的开发是很需要科学的方法的,很多家长做法不当将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障碍甚至严重的心理疾病。我们看看著名的诗人、著作家歌德的成长历程,看看他成材的心理背景,在他2~4岁时,父母就会带着他去郊外野游、观察大自然,是在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状态下成长的,是很符合孩子的成长心理的。在34岁之后,父亲就开始教他唱歌、讲童话故事,让他做他快乐轻松的事情,是很符合孩子追求快乐的心理的。歌德很早期就成材,当然这里肯定有孩子天赋优异的原因,不是说培养就一定可以成材,背后还有很多的心理因素。还有一个狼孩例子,就是之前在8岁被发现的狼孩,检测他的智商和行为习惯都与狼差不多。因为与狼长期在一起,就一直是狼的习性,充分说明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如果把一个生下来正常的孩子与一群哑巴放在一起35年,那么这个正常的孩子也就会变得不会说话,这也是因为后天教育环境影响导致的。如果在这个时期,耽误了孩子的成长,那么可能孩子终生都会受到很大的不良影响。

家庭教育的示范性和传承性。简单来说我们是什么样的父母,就很可能有什么样的孩子。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是可能性是很高的。就像我们所谓的教育世家、音乐世家等一代代这样传承下来,这就是家庭的传统和学风一代传一代。就像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家族人才辈出,有的家族的犯罪接二连三,也就是我们家庭教育的传承和示范作用。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父母在家里是绝对的权威,如果这个权威使用得当的话,对于孩子的教育是非常起作用的,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把孩子在高度集中的、狭隘的权威之下推向毁灭的一端。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不到位可能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说即使成绩很好,但是生活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导致退学。我接触过一个北京航空大学的大二学生,因为人际交往障碍以及对自己专业的不爱好而导致失学的,成为问题孩子。所以说成绩优秀的孩子不一定成为优秀的人才。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方方面面的,不仅仅是在于读书成绩问题上。

心理学如何服务于传统教育。心理学要更加深入到位,使得传统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心理学直接运用的作用,是为了让孩子更加优秀,并不是有问题的孩子才需要心理教育,其实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通过心理学防止孩子不良行为的产生。对于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逃学、厌学、过度玩乐成瘾等,进行不良行为的矫正。

怎么使孩子爱学习、勤学习。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行,心理品行是学习的基础。爱是一种内心的情感一种是一种情绪,学习是要一种平和的淡淡的心态的,如果还加上一点幸福愉悦的心情这种学习效果是最好的。爱学习使我们的学习更加轻松,更加有动力,爱学习的前提就是要懂得学习的价值。爱学习还不等于会学习,会学习简单来说就是要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家长和老师着重的仅仅只是升学问题,考好的高中或者大学,对于那些成绩普通或者排名靠后的孩子,就很难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甚至是很无奈很伤感很压力的,作为父母和老师,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心理,仅仅只是对于分数的追求。分数成就了一部分孩子,也压垮了一部分孩子。作为父母,我们要最大限度的保护我们的孩子,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分数问题。如果不通过分数又怎么去界定孩子是不是爱学习呢?分数固然也是重要的,但是那些大部分不拔尖的分数不高的孩子怎么办?很多家庭因为分数摧毁压垮了这些孩子是非常遗憾的。整个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过得果实,而是从种下种子开始到树苗到大树到结果的整个成长过程,整个过程都可以是收获,学习过程崇尚的应该是能力、才华、素养和本事的获得。所以不管在什么分数档次的孩子,都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分数,而是培养好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本事,将来立足于社会,获得幸福的生活。爱学习的动力应该是全方面的支持。会学习就是学习的方法,就好比跑步,方法就是让你怎么跑的最直又快,少走弯路。完全鼓吹快乐的学习也是不对的,学习需要快乐的心情,但是毕竟是比较辛苦的事情,适当的勤奋是必备的部分,所以在强调快乐的同时也要强调基本的勤奋部分。

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首先就要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其次就是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我咨询过一个16岁的孩子,在她六年级时发现了父母离婚很痛苦,就很渴望母亲的陪伴,但是母亲过于爱好赌博,答应的陪伴经常做不到,即使陪伴孩子睡觉了,半夜还是溜出去打牌,导致孩子半途醒来看不到母亲非常的失落没有安全感。这种长期缺爱缺安全感导致了这个孩子现在买东西同样的东西都必须要好几件,产生了心理病态的寻求安全感。第二就是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仅是物质需求,更多的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尤其在12岁之前,安全的需求很重要。没有安全感造成的伤害是很严重的,当孩子一旦缺乏安全感和爱,到了156岁之后出现了心理障碍以后可能终生都难以恢复。形成了心理的创伤和漏洞以后是很难再弥补的。孩子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打骂,适当时候一些打骂也是有作用的,但是如果孩子长期是出于没有安全感和爱的冷漠的家庭环境下,这样的打骂就很容易会引发孩子的心理创伤和问题。父母替孩做的越多孩子就会越听话成绩越好吗?刚好是相反的,这样容易让孩子形成很强的依赖心理。关照过多可能使孩子的思维行为更加懒惰。

问题孩子的教育转化。一旦形成问题孩子就已经是比较难解决的了,所以每个父母都需要有一些防范意识。那个北京航天大学辍学的孩子,我分析他的过程中,就了解到他从小的生活就只有学习,几乎没有其他精神营养的东西,当他学习失去兴趣垮下来以后就没有其他的精神支柱了。

通过我最近接触的50个问题孩子,主要分为4大类,第一是玩乐过度,包括网络手机游戏成瘾和酒吧歌厅玩乐成瘾。第二就是心理创伤和心理问题,孩子会产生抑郁、焦躁、冲动暴力等不良情绪和行为,对孩子的危害是很大的。很多问题都是缺失心理教育导致的。这其中还有少部分是属于个性障碍问题,偏执,高度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体谅到别人。第三类是叛逆厌学、逃学弃学。也可以看做前面两类后期导致的结果,成了问题孩子,厌学弃学就自然会接着来,同时厌学逃学也会导致前面两个问题,这与前面两类是互为因果的。第四类是品行问题。这类往往易于导致直接犯罪。

作为家长,老师的问题学校的问题也要及时的发觉。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欺凌问题。有一个孩子初一初二每天都被抢,这种侮辱感是会很强烈的,也不敢说出去,整整两年可以想象这个孩子是多么的屈辱难受。等这个孩子上了初三,欺负他的那些已经毕业走了,他就很自然形成了模仿行为去欺负比他小的孩子们。由被欺凌到欺凌别的孩子,也是一种心理创伤导致的。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有个孩子在上学路上也是被大一点的孩子被抢了钱,还被打倒在地。内心屈辱到不行,在湖边痛哭了一整天,后来就发誓一定要报仇,无心学习,每天练习自己的体能,一两年之后断了那些之前抢他钱打了他的几个人的手脚。当时还未满16岁,父母也是倾家荡产赔偿,之后这个孩子也完全的变态了,打架斗殴,最终还是打进了监狱。他在监狱期间,父母也相继去世,这个孩子最痛苦也是觉得对不起父母,父母为了他倾尽了所有,在最后临走之前也都没能见上一面。还有部分孩子在小时候往往会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而不喜欢一门课程,当然这不是老师的问题,但是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能及时把孩子拉回来,孩子不喜欢往往也是有原因的。

因人施教。我们都一直在强调这个问题,但是很难做到,真正的因人施教需要对孩子心理世界、情感世界的正确把握。因人施教远远不仅仅是理性上道理上的要求,而是把握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绪世界。

以好的榜样示范于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育情感。要让孩子内心产生亲近的情感,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感,培养孩子年少的精神营养,要把大的道德情感与个人的情感结合,让孩子产生美好的追求和幸福的感受。

给孩子好的物质固然重要,但是要更加注重孩子的精神追求。好的精神追求,通过努力获得的幸福和快乐才更加觉得珍惜。也不用过多贫穷的教育孩子,基本还是要保证孩子同步的平均水平的物质基础。要根据孩子的智商、孩子的学习爱好态度、家庭实际经济情况来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

要满足孩子安全的需要,快乐玩乐的需求,孩子的童年还是要给予必


上一篇: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访谈 下一篇:家庭问题是行成孩子问题的主要原因

Copyright © 2019-2023 荆州市天恩心理中心网